学员艺术沙龙(二)
发布时间:2017-04-06 发布人: 中青11班学员 字号: A A A

“跨界”“融合”是2017年文化领域最常出现的两个词,而交流是“跨界”“融合”的前提。在中青11班戏剧领域学员艺术沙龙上,学员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受益匪浅。

辽宁人民艺术剧院总经理蔡菊辉用所创作的作品表述艺术种类间的借鉴、融合,着意分享了“所有创新样式都应该是在作品本体中自然生发出来的,应该是与内容和谐发展的,而不是刻意的、伤害本体的”。他也介绍了自己关于“学、思、融、变”的一些思考、体会。

来自广西桂林市艺术研究院的青年编剧廖夏璇与学员分享了自己的编剧心得,她认为编剧应做生活的有心人,要善于捕捉世界各个层面的细节。此外,在“两带来”环节,她就舞台艺术融合创新中形式和内容如何统一、地域题材戏剧创作如何扬长避短等问题与大家进行了交流讨论。

来自天津的青年编剧于跃说,我国传统的叙事艺术,都十分强调故事性。尤其是戏曲,明代的“传奇”,用一个字将戏剧情节同一般平淡无奇的日常琐事来加以区别,强调戏剧一定要有独特的故事情节。长期的艺术熏陶形成我国群众传统的欣赏习惯是:喜爱曲折生动的故事,摒弃平淡无奇的无病呻吟;喜欢活跃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讨厌游离故事发展的孤立静止的枯燥描绘。所以要重视剧情的穿插,避免呆滞的大段说白。

黑龙江大庆文体旅集团话剧团副团长晁雪莲与学员们分享了自己从艺二十五年的舞台经历,讲述了自己如何从演员转型做导演的心得。她认为一个具备表演经验的导演,能更准确地把握剧中每一个人物,准确地指导演员的表演,对导演创作是极为重要的,并分享了她表演的视频。在“两带来”的环节中,她提出了我国当今儿童剧创作的走向,儿童剧不仅具有娱乐的功能,还肩负着我们对下一代的艺术教育的引领,孩子的艺术素养可以影响一个民族的心灵和未来,所以创作高水准的儿童剧是她追求的目标。

内蒙古武警总队文工团编导乌兰说,“作为导演,每次创作的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过程中要在激情中掌握节奏,在思考与交流中,找到团队的最大共识点,而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有坚定的信念,在不断的学习中学会选人、用人、培养人。一台完整的剧目完成容易,但要成为一部成功的剧目就要考虑诸多内容,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所以无论是纵向的梳理还是横向的展开,都需要更为广泛甚至是广博的知识与经验,我个人认为越是努力越觉得自己能力不足,我也只有不断的努力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行。”

来自重庆的青年编剧李月带来自己的跨界融合小品《钦差大人》,该剧将传统戏曲元素融入小品,对不同戏剧形式的融合进行了探索,并就舞台跨界融合作品如何在形式创新的基础上实现内涵深化与学员们进行了探讨。大家给李月学员出主意,打磨修改剧本,讨论很热烈,李月表示很有收获。

李雪艳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入手,从自己的三大爱好“写剧本、当老师、旅游”说起,生动形象地与学员们分享了关于创作的两点感受。首先要有感而发,创作儿童剧《快乐朋友》是因为感受到了城里孩子、农村孩子、外国孩子个性、习惯、细节的不同;创作话剧《妈妈祝你生日快乐》,后改编成28集电视连续剧《有泪悄悄流》,是因为从生活中体会到中年人的爱给孩子的太多,给父母的太少,有感而发创作的。其次,有时候剧作家会接到一些创作任务,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就一定要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找感觉。比如在创作话剧《杨靖宇》的时候,因为杨靖宇给女儿取名“马躲”,让杨靖宇的形象从一个抗日英雄回归到了一个充满爱的父亲形象。感动自己的作品才能感动观众。

统稿:中青11班学员 李雪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