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16班 | 江飞:远离优雅写作,直面人民现实
发布时间:2021-06-17 发布人: 字号: A A A

       5月9日至6月5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承办的“中国文联第十六期全国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简称“中青16班”)顺利举办。研修期间,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院长李屹与学员们举行了“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重要论述,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主题座谈会。今日,与您分享中青16班班长、安徽省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江飞在座谈会上的发言。

江飞发言

       新世纪以来,文学发展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但我总感觉,真正直面现实,揭示当下人民生存状况和精神境遇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好像还不太多。有些作家,仿佛与时代、与现实、与人民存在着隔膜。对他们来说,最缺的不是技术,而是活生生的经验和刻骨铭心的体验。这样的文学,是“无声的文学”;这样的作家,是缺少使命和担当的作家。那新时代文学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究竟是什么?

       研修期间,我们赴延安开展了实地教学,参观了周立波、丁玲、冼星海以及路遥等作家艺术家的纪念馆,心灵深受震动。我当时就在思考,他们为什么能够抛弃狭隘的个人趣味、创作出经久不衰的经典作品?在鲁艺纪念馆的外墙上,有两句巨大醒目的标语给了我答案,“作家到群众中去就能写出好文章”(毛泽东)“有了民歌的基础,才有可能根据时代要求创作出新的东西来”(冼星海)。由此我明白了,他们不是为自己而创作,不是为金钱而创作,也不是为创作而创作,而是为人民而创作,为时代而创作。他们自觉自愿地弯下腰来,俯下身来,沉下心来,到广阔的民间去,从民间文艺中提炼精华,到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感受人民朴素而伟大的情怀和价值,真正做到了“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群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正是这种使命和担当,使他们创作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黄河大合唱》《平凡的世界》等充满时代感和深刻人民性的经典作品,他们是真正的“人民艺术家”。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从1942年5月23日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变化的是时代,不变的是党对文艺工作的坚强领导,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在新时代,火热的现实生活应当成为作家创作的沃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应当成为作家描绘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由此,我认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的使命与担当就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像鲁迅、周立波、丁玲、赵树理、柳青、路遥等作家那样,行进到生活前线去,潜伏到社会现场去,对人民大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一种真诚持久的尊重和关怀,认真发掘其中蕴藏的精神价值和美学意义,生动地表达复杂深广的中国经验,真实地讲述新时代的中国故事,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我以为,每位作家都应站在他的时代、民族以及思想史的精神地图上,每位作家都应有他独特的精神苦旅。一方面,作家要最大限度地亲近人民,面对面、心贴心地和人民对话,倾听人民心底的呼声和要求,描绘出他们的现实处境、本真心态和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作家也应有一颗“大心”,超越阶级、身份、题材的局限,以一种必要的热情、冷峻和修养来从事文学创作。此外,还需要重建现实主义立场,超越公共经验、审美趣味的制约和想象,摒弃千篇一律的叙述方式和话语腔调,探求各种新的叙事话语,努力凸显作家的个体风格、艺术气质和人文精神。

江飞在延安鲁艺文学系旧址

       总之,在我看来,作家不应只是个人心灵的保姆,而应当是整个现实世界的回声;文学不应只是个人放纵的低语,而应当是人类真善美的共声。在文学的新时代,我们期待越来越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作家,成为“以人民为中心”的观察者、阐释者和审美者。远离优雅写作,直面人民现实,自觉建立起自己的问题意识、历史意识,创作出有力量、有筋骨、有血肉的现实主义精品力作,传达出更深厚、更博大的时代精神和人性呐喊!


摄影 | 文艺研修院 杨梓桐

编辑 | 文艺研修院 张会卓

编发 | 文艺研修院 姜妍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