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传艺舞台班|沈晨:数字戏剧的创意与应用
发布时间:2025-08-28 发布人: 字号: A A A

8月23日下午,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特聘导师、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总监沈晨以《数字戏剧的创意与应用》为题,为名家传艺舞台班的学员深入剖析了数字技术如何从工具跃升为思维,从而重塑戏剧艺术的创作逻辑与未来图景。


沈晨授课


讲座伊始,沈晨便为大家厘清了一个关键概念:数字技术绝非冰冷的机器,他将其分为“产品技术”与“思维技术”两大类。无人机、机器人、VR等是看得见的“产品技术”,而如DeepSeek、ChatGPT等大模型所代表的底层逻辑与算法,才是更重要的“思维技术”。

沈晨指出,在AI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艺术的未来不在于炫技,而在于创作者能否建立起强大的“数字思维”,让技术温暖地服务于叙事与情感。“搞创作的最重要就是思维,如果没有思维就会变成冰冷的技术。” 他以2005年与杂技剧《西游记》的合作经验为例,证明即便是高难度的杂技,也能通过创意思维融入叙事、塑造人物,技术唯有与故事内核结合才能焕发生命力。

沈晨重点讲解了“艺术的数字化转化”“数字化技术的展示”以及“数字艺术的派生和转化”等三方面内容。为此,他带来了极具说服力的案例:从2008年北京夏奥会“击缶而歌”时大规模人海战术的排练方式,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运用数字预演、虚拟仿真等技术进行高效、精准的排练,通过对比清晰展现了数字技术如何更好提升创作效率和表现精度。


△授课现场


对于数字戏剧的未来,沈晨提出了富有前瞻性的思考。他认为,数字技术正在重构艺术的两个重要元素:“故事本身的逻辑拓展”和“时空的质变”。他以电影《黑客帝国》为例,阐述了技术如何直接成为故事的核心逻辑,创造出一个值得深度探讨的哲学叙事世界。接着,他又分析了电影《盗梦空间》的梦境层级和电影《雪国列车》的封闭空间的隐喻,指出数字技术带来的不再是简单的场景切换,而是实现了“时空的质变”,能够创造出在物理世界中无法存在的、全新的戏剧空间与时间体验,从而极大拓展了故事的表现力和冲击力。

整场讲座,沈晨将扎实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案例与深邃的理论思考相结合,为学员生动描绘出一幅数字与艺术深度交融的未来蓝图。他强调,技术最终的落脚点永远是“人”——人的情感、人的故事、人的创造力,艺术家要具备“数字思维”能力,才能驾驭技术,打破传统枷锁,创造出有温度、有深度、直击人心的新时代文艺作品。






撰 稿|高   白(学员)

摄 影|邹   晗

编 辑|邹   晗

编 发|周思邈




分享到: